top of page

牆上的風景

陳昊龍 IB十一年班 (2017-18)

1.

1961年8月13號,東西柏林從此被一堵長155公里高3.6米的圍牆天涯永隔28年,直至1989年11月9號,政府下令拆下圍牆,才得以再次統一。

 

彼時消息像響徹蒼穹的煙火一樣彌漫過整個柏林。苦苦地期盼了二十八年重逢的人們一下子都湧到了圍牆跟前。那灰色的一磚一瓦的縫隙裏早已生滿了思念,它們在日復一日間被施普雷河畔的蘆葦吟唱着。那條環繞著柏林久久流淌的河已經古老,她早已忘了那年的風和雨了,可是她所孕育的子民不同。二十八年來夜夜蝕骨的思念之痛,終於隨著圍牆轟然一聲的倒塌,漫過了彼岸。

 

兩年前首次認真拜讀這座城與這堵牆,是為了撰寫一整套中三的歷史筆記。於是扉頁下的歷史只能夠一一翻過,輕微的摩擦被紙和筆迎著風吹散到了更遙遠的遠方。生命匆匆如伶仃花開,當年的筆記已經放在了一個蒙塵的角落,而此時的我卻得以親臨柏林,來到這賭被譽為“冷戰象徵”的柏林圍牆面前,深深地深深地凝視。

 

——風起了。雨落了。是誰在嘆息,又是誰在心傷。

——回頭,卻只見車輛穿梭,像是,在尋找什麼。

0001-300x152.jpg

2.

看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於上天看來不夠磨人,於是就在我們風塵僕僕地乘著旅遊巴往第一個景點——柏林圍牆——駛去時,雨紛紛揚揚的落下來了。

 

窗外的雨隨著車窗上的雨刷一擺一劃,模糊成了我們瞳仁深處一點點的憂傷。與去年英國之旅不太一樣,這一次與我同行的夥伴們都各自帶著一整年或多或少的悲傷而來,從香港這個宛若承載著嘩啦晃動的玻璃的匣子中逃了出來,在一座又一座古老的城鎮中與自己慢慢地來一趟尋覓的旅程。

 

電池所剩無幾的手機裏恰好切到了一首很應景的歌曲。蘇打綠的《牆外的風景》,寫的正是一個以柏林圍牆為中心意象的嘆息。青峰治癒的聲音宛若黑夜的絲絨,在唱著

“你是不是也有感覺

心裡那一條分界

只是世界曲曲彎彎

這一切都與你無關“

時,溫柔地將我包裹其中,在這麼一個下雨天中,讓我不必再對著空無一人的被窩,慢慢慢慢地掉下眼淚。

 

電話屏幕的彼端閃爍著一則訊息。是你在問我是否生氣。然而我從那則冰冷的訊息中讀出了我們彼此的疲倦。正當我遲疑地想按下去回復時,手機的屏幕就這樣突兀的暗了下去,而旅遊巴士也停了下來。在匆匆忙忙地收拾身上財物準備下車一訪柏林圍牆時,我對著自己想,真好。那樣的戛然而止,真適合別離。

 

3.

作為一個歷史學生,關於柏林圍牆,我所知道的是它興建的原因,象徵的意義,以及背後盤根糾錯的冷戰政治。

 

1945年,歐洲戰場以盟軍勝利結束,遍地狼煙中只剩下數以百萬的生靈塗炭的死寂,宛若亡靈走過雲端的聲音。被戰敗的德國只好垂著頭顱,在千古的罵名之中甘心被四大巨頭所瓜分。英法美蘇四國各懷鬼胎並且蠢蠢欲動,於是在瓜分了德國之後他們又以同樣的方式瓜分了柏林。這座古老的城市在一夕之間成為了整個國際舞臺的注目;她成為了歷史學家口中的“冷戰第一戰場”,印刻着歲月的一磚一瓦之下流動著劍拔弩張的波濤暗湧。

 

1946年,隨著丘吉爾在美國的“鐵幕說”,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正式揭開了帷幕。此時的柏林卻成為了蘇聯的眼中釘。鐵幕最北以東西德作為分界,亦即是說柏林是深入鐵幕之後共產本營的一個城市。然後,就在蘇聯共產的腹地之中,由美英法共同管理的西柏林,卻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民主之都。她像是江邊浣紗的西施,不經意的舉止投足間的絕色足以傾城;她的好姐妹東柏林就遠遠沒有那麼好運了。我們中國有一句話:東施效顰,便是概括了蘇聯政府對於西柏林深深的恨。

 

要解釋這種恨,就必須得深入探討冷戰的緣由;這點,怕是得花上好一陣子才能講得清了。如要概括,那麼便是因為資本共產主義兩不相容,若任何一方得勢,另一方將蕩然無存。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個蓬勃發展的民主之都便是一把懸在脖子上的匕首。那一年又一年不迭地增加著的叛變人數,在蘇聯政府看來便是一聲聲的警號。西柏林不許再存在。

 

於是在1949年史太林將西柏林全面封鎖,希望就此能夠逼迫英美法放棄柏林。他這樣的做法卻引起了世上最大規模的空軍行動之一——柏林空運。史太林封鎖柏林一日,盟軍就空運物質一日。在幾個月的對峙之後,史太林只好作罷,並且飲恨而終。

 

十年過去了,不同的是蘇聯政府的領袖從史太林變成了赫魯曉夫,而相同的,則是這位新晉的蘇聯領袖同樣視柏林圍牆為眼中釘。於是,他趁著甘迺迪總統為著豬灣事件而焦頭爛額之際,悄悄地命人興建了柏林圍牆。

 

那是一個怎樣的日子呢,我實在無法想像。當柏林的人們照常起床,然後準備從一邊穿過另一邊工作探親,卻突然發現命運的星宿就這樣被硬生生的打斷時,他們如何仍然存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頭頂仍然會是同一片的藍,可是身邊的人,從此夢裏只有天上見。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了。甘迺迪總統甚至帶著軍隊走到柏林圍牆面前痛斥蘇聯政府並且鼓勵柏林的人們,說整個世界均因他們的勇氣而引以為傲。可是甘迺迪總統恐怕自己也知道,這個面臨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掏空的城市,在再次經受如此致命一擊時,已經深深,深深地倒下。

 

從此以後,柏林圍牆成為了冷戰最顯赫的象徵。一方面,它象徵了蘇聯共產主義的壓迫,象徵了他們蔑視人權逆反天倫的罪狀。另一方面,它也是資本公產分裂的外化象徵,在冷戰第一戰場之中,聽了二十八年的風吹雨打,見證了這個世界變換著光影,最後在一片萬人空巷的歡呼聲中,轟然倒塌。

 

這我是知道的。然而我不知道的是,在圍牆被拆下以後,人們在它上面塗滿了一隅又一隅的風景。充滿著辛辣諷刺口吻的,渴望歲月平靜安好的,頌贊資本主義的,評鑒歷史洪流的…我是真沒有想到,當外界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牆裏牆外的風景時,專注着更宏大的歷史走向時,德國人的精神,卻放在了牆上的風景。

 

轉眼一想,這難道不是這一個民族一貫的特性嗎?它是一個彪悍的雷厲風行的民族,二度為了讓自己的國家統領世界而以鐵騎錚錚讓整個文明社會幾乎瓦解。同時,它又是一個磊落坦蕩的民族。四十五年的罪孽讓這個世界至今不能原諒,他們卻一次又一次地站了出來勇於承認,在自己的博物館中將那些看似是莫大屈辱的證據一一陳列。所以他們會將注意力放在了牆上的風景上,一點都不應該讓人驚奇啊。那一磚一瓦承載的是他們自己的歷史,也是這座城市二十八年來獨有的歷史;那麼好,既然歷史已是定局,那麼便放眼於未來,任憑這個民族的精神在這一片看似頹垣敗瓦中雕刻出盛放在歲月之中的繁花吧。歷史可以是負擔,可以是屈辱,但更可以是教訓,是經驗,是每一個人民胸口中沉甸甸的責任。這種責任使他們謙卑,又同時促使著他們前進。

是的,歷史,是一整個民族共同肩負的責任。此去經年,榮辱與共,前程後路,再也不問。

 

我想敬一敬這樣的一個民族。

4.

在我獨自一人沿著柏林牆慢慢地走著時,身後傳來W的聲音,叫我等他,讓我們同走這一段路。

 

於是我便停了下來,任憑風吹得我襯衫的領子鼓鼓囊囊的,在施普雷河畔聽思念刻在一磚一瓦的聲音。我看著W面目憂傷地走過來,我知道,這一年來他也未必過得百分之百的好。折磨人的不僅僅是排山倒海的工作與挑戰,更是人心。

 

W走到我面前,指著牆的其中一個部分問我,為什麼這樣一堵牆,就可以輕易地將心愛的人分隔了二十八年了呢?如今柏林圍牆已經拆下,可是人心的牆呢?為什麼依然屹立如初?而即便真的翻過去了,又有真正的幸福可言嗎?還是——他張開了手,環顧四周——還是只是在一片荒蕪中,粉身碎骨?

 

W。你讓我如何回答。

而此時此刻的你,在這雨天的幾千里之外,又在做著什麼,想著什麼?

 

從香港到柏林兜兜轉轉的這一程十幾小時的航班,我一直在想著你我之間的一切。那一開始的相識,如同所有其他的相識一樣,充滿了足以走過此生所有長夜的溫暖。幾日幾夜的相伴予人錯覺可以相伴一生。然而那堵彼此之間的高牆又是在什麼時候築起的呢?

 

——是在發現彼此性格裏面最中心的追求截然不同乃至背道而馳的時候嗎?

——是在夜深時候不斷地在談可是談不出任何結果的時候嗎?

——是在經歷了無數風雨之後卻終於發現,彼此連正正常常溝通都無法能夠,只餘下相顧無言的空寂的時候嗎?

——是在知道了彼此之間已經消磨成了只餘一星半點的在意的時候嗎?

——還是說,在一開始,就都已經錯了呢?

 

我望向那堵高牆,灰茫的天色與同樣灰茫的牆身相隔的只不過是一個思念的距離,讓偶爾飛過的鴿子靜靜劃破。

 

5.

曾經有一個想過動筆卻最終無疾而終的故事。

 

故事中的兩位主角一路受追殺至此,面前只剩一堵高牆,必須兩個人同心協力才能攀爬。然而攀爬了卻不代表一定能夠跨越,因為以牆的高度,一躍而下也許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女主角對著男主角說,既然已經一路走到這裡,那麼最後的那一躍,便是前程後路再也不問了吧。她告訴他,日夜兼程之中他生命中的唯一星光皆在他的瞳仁之中,所以這縱身一躍便已是天長地久,剩下的,便只是命了。他如常地擁著她說,用他連滿天星河都為之失色的溫柔對她說,好。

 

他們成功地爬上了高牆。夜色像是一隻輕柔的騎兵一樣襲擊了他們,在高牆之上他們是如此地不可控制地顫抖著。追兵隨時而至,而彼岸卻也許只是一個殘破的結尾。

 

她說,來。

他說,好。

 

然後,只有她一人,迎來了粉身碎骨的結局。

 

她直到最後一刻都在等待著他,卻在一片席捲着死亡的絕望中慢慢閉上了雙眼。太多的不解與太多的失望蕩漾過一片尖銳的疼痛之中;她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此刻的星空如此的暗淡,她仿佛要忘記他的眼睛多麼明亮了。

 

而她也不知道,他站在高牆以上,搖搖欲墜並且淚如雨下。身後有太多的牽絆有太多的害怕有太多的不甘。那夜色底下的騎兵經已追近,而漫天的星河也隨著他終於暗下去的瞳仁墜落。

 

好冷啊,她想。是下雨了嗎?模糊間,她感受到一滴又一滴的冰冷在她的臉上綻出花來。好累啊,她想,卻也不知道,漫天的星星都已經熄滅了。

 

故事中的兩位主角,到了最後只是成為了這個世間與命運的配角。

 

屹立不倒的高牆,才是永恆的主角。

6.

我只是一個說書人,筆下未盡的故事也只是一個龐大的隱喻。如若有所雷同,那只是因為我們同樣劫後餘生。

 

只是,無論是宏大如歷史也好,微小如你我也罷,高牆的確往往屹立不倒,而即便有倒下的一天,頹垣敗瓦之中,映射的必然是你我彼此同樣狼煙遍地的劫後餘生。我們可以不甘,更或許沒有辦法改變現況,因為許多時候每一個人都有不得已的無奈。當世界變得曲曲彎彎的時候,我們可以做的,也許只是在那牆上雕刻上最美好的風景,然後倚著牆身,深深的嘆息。

 

因為誰知道,牆背後的那邊,是不是也有一個人與你一樣倚在牆身,並且與你心跳相應呢?

 

那麼即便歲月蒼茫,風捲殘雲,或許,也沒有那麼害怕了。

bottom of page